时隔23年,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部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以摸清各类污染物含量分布

发布日期:2023-08-30 09:36

来源: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

      8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在会上表示: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已于2023年全面开展,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调查和评估工作。本次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紧紧围绕“摸清家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时间节点、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控要求、统一数据报送、统一成果集成,形成系统性调查评估成果。调查工作坚持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成立了由相关领域知名院士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和沿海地方的优势技术力量,确保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各项任务的高质量推进。

      王菊英表示:生态环境部组织实施我国第三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这次调查以全国近岸海域和283个海湾作为重点,以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作为主要目标,以各个海湾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和人类活动影响作为主要目标,以摸清我国管辖海域各类污染物含量分布和变化趋势,为新时期准确分析研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环境风险、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目标任务,实现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等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我国分别于1976—1982年、1996—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生态环境部本次组织开展三基调查,正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既是科学认知新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客观规律的需要,也是系统掌握新时期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零点”资料、定准美丽海湾建设基线和起点的必然要求,对于准确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等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推动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等提供重要支撑。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手段更加注重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调查指标更加注重传统污染物和新污染物统筹;调查内容更加注重海岸线环境压力和生态影响调查等。王菊英表示: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按照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总体工作部署和任务安排,建章立制抓规范,凝聚合力抓落实,统筹国内优势技术力量,集中专业技术力量强的国家和地方监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多方工作合力,高质量推进各项任务实施。同时,生态环境部还把质量控制覆盖调查全过程,通过专题技术培训、现场监督检查、实验室能力考核等多项措施,依托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和平台,为高质量完成三基调查提供全过程质量保障。截至目前,春季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工作圆满完成;夏季调查外业工作也全部完成;已获取我国近岸海域754个点位的调查数据,约4.3万个。王菊英称:下一步环境部将按计划推进秋季调查任务,指导沿海地方实施海湾精细化调查,并做好多源数据资料收集和成果集成等工作。

      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统筹谋划和具体部署。“十三五”以来,各有关部门和沿海地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陆海统筹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等深入实施,海洋生态环境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但我国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与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人民群众对优美海洋生态环境的需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更加注重公众亲海需求,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示范引领和长效机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更加注重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的主要指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规划》按照党中央关于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从五个方面部署了相关重点工作:一是强化精准治污,以近岸海湾、河口为重点,分区分类实施陆海污染源头治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陆海统筹持续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二是保护修复并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着力构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恢复修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强化海洋生态监测监管,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三是有效应对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和生态灾害,加强海洋环境风险源头防范,全面摸排重大海洋环境风险源,构建分区分类的海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四是坚持综合治理,系统谋划和梯次推进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建设和长效监管,切实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五是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开展海洋碳源汇监测评估,推进海洋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监测与评估,有效发挥海洋固碳作用,提升海洋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规划》按照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要求,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重点任务和支撑保障措施:一是健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责任体系,推进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多方共治、运行顺畅、协调高效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二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和引领,着力补齐基础性、关键性支撑保障能力,推进国家、海区和地方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三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四是
明确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保障、严格监督考核、加强宣传引导等组织保障措施。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