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文:中国碳市场将会发生9个转向!+ 查看更多
来源:华源碳和
近年来,全球自愿减排市场发生诸多变化。
4月7日,在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分论坛上,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参会并发表主题为“碳中和、碳关税背景下的自愿碳市场”的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自愿碳市场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并对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发生的9个转向做出预测。
以下为梅德文碳中和思考目录
一、企业碳中和催生大量独立第三方自愿碳信用需求
与京都时代不同,在全球自愿碳中和的浪潮下,独立第三方机制下碳信用签发量增长迅猛。2021年独立第三方签发碳信用占自愿减排信用签发总量的74%,与2015年的17%相比增长4倍多,其中VCS占比达62%。
根据全球自愿碳市场扩大工作组(TSVCM)研究,为了实现全球温升不超过1.5摄氏度目标,全球碳排放到2030年应当减少230亿吨,其中大约20亿吨来源于碳汇和碳移除,这需要全球自愿减排市场到2030年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15倍。据此估计,2030年全自愿碳市场规模估值在300亿到500亿美元
彭博新能源财经频道,从现在到2050年,碳抵消需求可能会增长40倍,达到5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10%。到那时,价格可能达到每吨120美元,使其成为一个潜在价值达到6000亿美元的市场。
二、中国碳市场(碳价格)未来也许将与国际趋同
国际金融中有个经典的“蒙代尔一一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也就是在汇率稳定、独立货币政策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变量中,一个国家只能选择两个目标。这个理论在碳市场也许同样有效。
长期来看,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外部性,碳排放权天然具有国际自由流动属性,如果要保持国内的碳中和产业优势和低碳政策独立,则碳价一定会向国际碳市场趋平。
目前欧盟、美国、韩国的碳价都远远高于中国碳价,按照目前价格对比。欧洲度电碳价大约是中国度电碳价的十倍以上。有专家认为,中国碳市场以当前平均50元左右/吨的价格水平很难起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的作用,无法成为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有效市场机制。长远看,中国碳价必然要打破目前的低估状态。
随着资本市场开放和全方位引进外资,外资也会进入中国碳市场,国内外巨大的碳价差异会产生巨大的套利空间,一旦存在套利,价格差就会消除,这是一价定律在碳市场的使然。
三、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发生的9个转向
1、碳减排从软约束转向硬约束,即碳配额发放从松转向紧,转向绝对总量减排。
2、碳核算核查方法从排放因子法、碳平衡法转向直接测量法,以达到可比性强、准确性高、实用度高的目的。未来将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源汇评估技术方法基本成熟。
3、市场参与主体由控排企业为主转向控排企业、非控排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并重。
4、交易品种从现货为主转向现货、期货和生品并存。
5、配额分配方式从免费发放转向有偿分配。
6、重点控排行业从发电等八大行业转向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排放设施(如火电厂、炼油厂和航线等)。
7、金融机构从代理开户、结算等中间服务转向交易、做市等主动行为。
8、中介服务机构从提供咨询、监测等服务转向挖掘、分享和套利等主动行为。
9、市场格局从不同区域市场转向统一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为主转向国际市场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