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四五十页的督察工作手册基本都是问题线索+ 查看更多
7月6日,国新办举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展成效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在回答记者关于督察为何能精准发现问题的提问时表示,发现问题是督察的首要职责,如果不能发现问题,督察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翟青表示,为了能够精准有效地发现问题,督察首先要瞄准方向。在督察中,会根据具体的省情区情市情,来研究确定督察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查找问题的方向。要从宏观上进行最基本的判断,重点问题应该在哪些方向。
其次,是做足了功课。督察进驻一般只有一个月,但是准备工作往往有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进驻前夕,督察人员从日常掌握情况中梳理线索,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单位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开展大范围的暗查暗访,掌握大量第一手素材。督察中,还注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来发现问题,充分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红外成像等技术装备,提高督察组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在督察进驻前夕形成进驻工作手册,每份手册都至少有40—50页,基本上都是问题线索,有的已经提前进行了取样和影像取证,这些前期准备,为查实问题打下扎实基础。
再次,依靠群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群众投诉举报是发现问题线索的“金矿”,我们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进驻前,就从日常投诉中梳理线索,进驻后专门受理群众来信来电举报。每一批督察、每个省份都能收到几千件群众的举报,督察人员深入分析,开展现场核实,从中发现了大量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线索。
翟青表示,除了这些基本因素,督察组同志们敢于坚持原则、顽强拼搏的意志也是很重要的。能够顶住压力发现问题,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地方平时发现不了问题,除了有些问题确实不容易发现,需要一些经验、技术手段外,也有少数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甚至于明明知道问题却不能直面问题,遇到问题绕着走、往后拖,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