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将在资金投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查看更多
生态环境部将在资金投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7-19 08:58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十四五”是我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时期。环保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在助力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提出了推动环保产业增长的新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近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辰于(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承办的“环保产业与集聚区创新发展”论坛亮相“2021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本次论坛主题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背景下环保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主要围绕新形势下环保产业发展展望、环保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集聚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践与探索等开展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作大会致辞。生态环境部科财司投资处一级调研员吕奔针对环保产业政策与促进举措进行了深入解读。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公司总经理魏延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战略规划部负责人纪鑫华、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三部副处长黄琼等金融机构代表着重介绍了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路径。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规划发展部丁锴、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副主任卢静等围绕环境服务模式创新实践和试点成效进行了介绍。E20研究院院长薛涛、辰于咨询总经理甘振宇等研究机构代表对环保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与展望。环保产业政策及集聚区专委会秘书长、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主任赵云皓报告了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与项目实施模式创新情况。
同时,会议还邀请了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环保办主任陆一峰、连云港徐圩新区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冬青、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高级执行员王未等单位代表围绕集聚区低碳循环创新发展实践进行了经验分享。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辛璐发布了《中国环保产业政策报告(2020)》。会议由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政策部主任王政等主持。

新形势下环保产业发展展望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投资处一级调研员吕奔作《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与机遇挑战》报告。他指出,上半年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在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进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21年生态环境部配合财政部安排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和农村环境整治资金572亿,较2020年增加49亿元。二是持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标准,发布相关技术标准规范19项。三是与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上海证券交易等金融机构合作,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环境服务模式创新,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深度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五是持续推进环保产业统计调查和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了环保产业调查动态数据库。会上,吕奔一级调研员系统介绍了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并提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继续在资金投入、模式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战略规划部负责人纪鑫华作《绿色金融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报告。他指出,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由生态环境部、财政部、上海市共同发起,基金主要投向长江经济带11省市,涉及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国土空间绿化、能源资源节约利用、绿色交通以及清洁能源等五大领域,将以市场化方式助力行业领域产业链发展与关键技术突破。目前,基金正委托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编制投资规划,开展投资领域与区域需求的深度调研,确保基金投资服务于国家战略,并与地方绿色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公司总经理魏延军作《科创板积极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报告。他指出,科创板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发挥资本市场改革实验田作用为使命,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用好科创板培育绿色科创龙头企业,推进绿色新蓝筹企业登录沪市主板,运用上交所多种绿色金融工具,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上交所等多主体形成合力共同服务绿色发展。

E20研究院院长薛涛,作《城市水务与垃圾处理需求与挑战》报告。他指出,环保产业发展受政策驱动影响大,环保企业要基于央地、部委、所有制三大关系辩证分析市场空间,充分结合既要敬畏政策的威严,也要敬畏市场的力量。随着政策要求的出台和环保督查工作的不断推进,污水管网、污水资源化、流域综合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以及“无废城市”建设等领域存在较大市场需求。他强调,环保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政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环保领域痛点问题的关键。

环保产业政策及集聚区专委会秘书长、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主任赵云皓作《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与项目实施模式创新》报告。她指出,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生态环境治理项目面临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资回报机制缺失等问题,建议要从区域流域系统规划并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通过建立健全收费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专项债支撑等方式拓宽政府资金筹措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用好PPP模式等方式着力突破社会资本参与治理的瓶颈问题,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推进金融机构精准支持生态环境治理。
环保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丁锴作《长江水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探索与实践》报告。他指出,在长江大保护中发挥骨干主力作用,既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集团的重大决策,也是赋予三峡集团的重要使命。三峡集团始终深入贯彻163个治水方针,探索形成了以聚焦“厂网一体”的治理模式、价格机制的商业模式、政企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以及产业联盟的共建模式等为代表的“三峡模式”。通过九江、芜湖、岳阳等试点城市应用实践,三峡集团直面行业的难点痛点,深入剖析水环境治理存在的碎片化管理、缺乏统筹规划、投入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创新提出“城市水管家”创新模式,即以排水管网为切入点,实施“一个城市、一个管家、一个机制、一张蓝图”,涵盖污水、污泥、管网、河湖等系统管理,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可持续、资产可持续、民生可持续、运营可持续,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三部副处长黄琼作《金融支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实践》报告。她指出,国家开发银行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相关项目作为支持的重点,把绿色理念嵌入到业务的全流程中。近两年,国家开发银行与生态环境部在推进EOD试点与精准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国家开发银行支持重庆广阳岛EOD试点项目在生态环保项目总体策划与设计、市场化资源配置、投资回报机制构建等方面开展了创新与探索。目前国开行正在制定“双碳”行动方案、污水垃圾百县千亿工程等重点计划,以绿色金融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PPP中心副主任卢静作《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进展与经验分享》报告。她指出,自2011年起,生态环境部已累计开展了7批环境服务业试点,试点工作紧密围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需求,重点开展政策机制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以及环境服务产品创新等方面。目前已累计批复全国25个省市85个项目开展试点,形成丰富的试点成果,对环保产业升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卢静结合试点案例实践,对试点项目典型做法与成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并结合“十四五”环保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提出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将继续把试点经验及时转化为政策指导文件,并紧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等新要求,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优发展,健全污染治理服务市场营商环境。

辰于(北京)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甘振宇,作《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保行业中的应用实践》报告。他指出,“十四五”,生态环保产业呈现结构分化、运营为王、竞争加剧、绿色发展、数字化发展的五大趋势。在这样发展背景下,“找准赛道、管好项目、做精运营”成为环保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策略。会上,甘振宇结合自主开发的大数据平台系统,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行业数据中台、企业能效提升、设备预警维护等多个案例召开介绍,点明了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切实带来可以看得见的价值,推动公司在市场营销、在客户管理、运营方面实现15%以上的EBITDA增长,同时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理性的决策分析支持,对于生态环保行业低碳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从效益、实用、人才三个维度提出企业提升大数据能力的相关建议。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辛璐,发布《中国环保产业政策报告(2020)》。她指出,环保产业不同于一般经济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对释放环保产业发展需求、促进各类资源向环保产业集聚、强化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环保产业政策报告(2020)》从需求拉动、激励促进、规范引导和创新鼓励四个方面系统梳理归纳了2020年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分析了各项政策对环保产业的促进作用,并展望了2021年环保产业政策。
集聚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践与探索

连云港徐圩新区江苏方洋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冬青,作《低碳发展目标下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在化工园区污染治理中的实践》报告。她指出,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19年被评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试点。方洋水务作为园区第三方环境服务企业,基于供排水服务,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多元化的项目建设方式,成为了为园区政府和企业提供供排水全流程处理、固危废处置及资源化、废气资源化及环境监测、环境要素指标监测等多要素、多领域,上下游一体化、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综合服务商。该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政府公共环境服务能力和环境管理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提升了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环保办主任陆一峰,作《化工园区的环境管理与相关思路》报告。他指出,上海化学工业区是我国七大化工基地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国家绿色园区”,连续六年蝉联全国化工区榜首。上海化工区采用五个“一体化”开发理念(即产品项目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和管理服务一体化),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构建循环产业生态供应链。下一步园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减污降碳、最严标准、精细管理、服务至上、共享发展,在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安全和环境管理上聚力,探索智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智慧智能化水平,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构建综合帮扶长效机制,增强周边居民融入感。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市政公用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高级执行员王未,作《苏州工业园区环境治理循环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她指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具有四个特征:一是按照前瞻规划,高标准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一次性预留约1800亩基础设施用地,为园区后期建设发展创造了空间条件;二是协同处置,建成了以“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餐厨及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热电联产/沼气利用”为核心的环境基础设施循环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合作共赢,形成了以中新公用为核心,27家项目公司为主的多层次投资和实施主体体系,为充分发挥多要素、多介质协同治理奠定了基础,为资源整合创造了资本和组织条件;四是发展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产业协同、循环利用”模式。
分享到:
最新资讯
+ 查看更多
热门内容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