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愚公志 沙漠变绿洲

发布日期:2021-06-16 09:4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霍晶

      八步沙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是甘肃省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昔日这里风沙肆虐,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侵蚀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1981年,当地村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在承包沙漠的合同书上按下了手印,义无反顾挺进沙漠,誓用白发换绿洲。4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接力治沙,至今已完成治沙造林25.2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动书写了“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的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报与“绿动未来”公益平台联合推出“党徽照耀生态环保铁军”系列专题,反映各条战线生态环保铁军的先进事迹。今天为第一篇。

      2021年6月5日,在六五环境日当天,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绿动未来”环保公益平台承办,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协办的绿动未来“沙漠边的孩子”公益植树活动,再度走进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腾格里沙漠。这是“绿动未来”平台第二次深入古浪县,40余名志愿者携手“六老汉”传人们,在腾格里沙漠种下逾两万棵梭梭树,落成又一片“绿动未来爱心林”。

图为志愿者们与“六老汉”治沙人们共同植树。

三代人坚守

绿了沙窝白了头

      “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秋风吹秕田,春风吹死牛”。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对笔者说出了当地有名的谚语,也是昔日八步沙的真实写照。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沙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治理沙漠谈何容易,政策颁布后,响应者寥寥。

      土门公社漪泉大队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五位年过半百的老汉在合同上按了手印,以联户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

      为了节省时间,“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馍和酸菜,吃住都在八步沙。辛苦一整年,终于在沙窝窝里种上了1万亩的树苗。没高兴几天,几场风沙刮过,成活的树苗不到三成。望着所剩无几的树苗,“六老汉”并没有灰心,通过摸索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苗成活率很好。此后,“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的种植技术成为“六老汉”治沙的理念。

      历经十余年苦战,“六老汉”让4.2万亩的沙漠换上绿颜,可他们的头发也白了。当初的六人中,四人已离世,剩下两人年龄大了,干不动了。林场组建之初,“六老汉”就约定了一份特殊的嘱托,每家必须出一个继承人,将八步沙治理下去。为了完成父辈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相继接过父辈治沙的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石银山向笔者回忆道:“当年老人们都商量好了,死后不进祖坟进林场,埋在八步沙旁,看着儿孙们继续治沙种树。”2003年,八步沙7.5万亩荒漠得到治理,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万亩良田得到保护,荒漠变成了树草相间的绿洲。

      第二代治沙人又主动请缨,将治沙重点转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地方,分别是黑岗沙、大槽沙、莫迷沙三大风沙口。累计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种植苗木逾两千万株。此后,第二代治沙人们又继续挺进距离八步沙80公里的北部沙区,着手治理那边的沙漠。

      郭万刚对笔者自豪地说道:“古浪县剩下的70万亩荒漠将在未来的5年~10年中治理,届时240多万亩的荒漠将会全部被压沙造林,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害怕再被黄沙吹跑,也不用担心饭菜里有沙子了……”

图为老党员郭万刚在为志愿者们讲述第二代治沙人的故事。

创新治沙助发展

治沙治穷勇向前

      围绕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八步沙林场在科学治沙、开放治沙、创新治沙等方面有了新思路。林场以引进人才为突破口,大力推行科学治沙的方法,积极构建科学治沙平台,疏通治沙区道路,架设了通信网络,探索出“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购买了无人机和虫情检测仪等设备,对林区管护情况进行巡视和监测,并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对治沙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

      作为第二代治沙人的领头人,郭万刚也挑起了“治沙治穷”的重担。带领第二代治沙人成立了古浪县八步沙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承接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东送、干武铁路等植被恢复项目,带领八步沙周边村民加入到治沙造林的项目中。石银山告诉笔者:“每年的春季、秋季,都要招募几百人来治沙种树,每人每天的费用是两百元。”

      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发展经济林,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枸杞、红枣等农产品,帮助从山区下来的移民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林场成立了八步沙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年收入可达20万元。

      “六老汉”用一个个治沙奇迹,生动诠释了从“沙逼人退”变为“人进沙退”的英雄壮举。40年前的大漠黄沙转变为今天的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们用生命与汗水,铸就了一道无比坚实的生态屏障,2019年,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绿动未来”平台还组织志愿者们重走“六老汉”三代人的治沙之路、开展“八步沙生态研学”主题课堂活动,激励公众从先进典型中汲取力量,强化自身生态意识和环保担当,向社会传递以“人人参与环保行动、人人传播生态意识、人人受益于美丽环境”为内核的“众益”理念。郭万刚对此活动表示赞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参与进来,人人贡献一份力量,才能攻克环境难题。”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任何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只要共产党员首先站出来、敢于冲上去,就能把群众带动起来、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打开一片天地,干出一番事业。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时指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要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激励人们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这既是三代治沙人不竭的精神动力,更是更多中国人的绿色追求。

      致敬,古浪治沙“六老汉”;致敬,生态文明奋斗者。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