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区域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发布日期:2021-04-26 13:19

      上海太和水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和水环境”)成立于2010年,注册于上海市金ft区,是一家专注于水下生态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太和水环境研发的“食藻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的高科技成果。在河湖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黑臭河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中水提标改造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现场勘测、水质检测、方案设计、生态系统构建、系统维护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业务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区),项目覆盖100多个市区。

      太和水环境下设多家子公司,在全国有几千亩的水生态研发生产基地,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现已获得国际发明专利、国内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几十项。依托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完善的服务管理团队,公司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重点水治理项目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先后获得上海市、广州市科技进步奖 4 次、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2 次及美国 2012 年度设计奖“综合景观设计杰出奖”。

      唯德动天,道法自然。太和水环境将秉承“世界处处清水流”的企业理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而锐意进取、贡献力量。

案例介绍

一、项目名称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区域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

二、项目规模

      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的重要窗口,其举办场地的水环境直接影响国外对我国水环境治理水平的印象。本项目涵盖小涞港(崧泽高架—盈港东路)、泾北河(徐泾港—老洋泾港段)、徐泾港 3条河,分别位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东侧、西侧及南侧, 紧靠上海虹桥火车站交通枢纽。项目河道总长 4937m,治理面积 112360m2,水深 0.5~2.8m。

三、项目概况

      项目水体治理前,河道整体水质情况较差,主要水质指标长期处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劣Ⅴ类水平,水体生态结构缺失,丧失其调节气候、蓄水防洪、提升区域景观等功能。

四、治理技术

1.核心技术

      针对项目水环境主要问题,以“食藻虫引导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为核心技术进行治理。技术以驯化后的大型枝角类浮游动物“食藻虫”搭配改良后的沉水植被“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及其他沉水植物,辅以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模式打通食物链,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恢复“草型清水态” 自净系统,实现水生生态系统多维复育,提高水域生态系统对各类污染物质的自净能力, 使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达到长效稳定。

2.技术特点

     经典且有效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均基于湖泊稳态转换理论和经典生物调控理论,通过构建沉水植物群落来实现。但长期富营养化的水体使沉水植物难以存活,透明度问题是水生态修复中的“瓶颈”问题。此外,沉水植被具有季节性演替,疯长或腐败均会影响水生态系统构建。

     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攻克了水生态修复的三个技术壁垒。其一,食藻虫控藻、食污。食藻虫为一种枝角类浮游动物大型溞,以水体中的藻类、有机颗粒等为其主要食物来源,每天可吞食数十倍于自身体积的藻类等,并将其消化分解为水、无机盐和无毒的动物蛋白,使水体中的藻类大幅降低,失去种群优势,快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水下生态系统的构建创造条件。其二,水草驯化与水下森林构建。改良四季常绿矮型苦草具有矮型化、四季常绿、耐污染、耐阴耐弱光等特点,净化效率高,景观效果好,且维护简单, 解决了沉水植被季节性演替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三,生态平衡调控、富营养资源化。通过收获鱼虾螺贝及收割水草,将水中的富营养转移上岸。

五、项目优势

(1)投资少:投资少,且为一次性投资,后续维护费用低。

(2)纯生态:“草型清水态”系统构建后,形成完整的食物链,项目水域自净能力恢复,无二次污染。

(3)节能:一般仅需对河道生态系统进行日常维护,无须额外耗材及能源投入。

(4)快捷:施工过程中采用“分区治理、同时施工”的原则,极大地缩短施工工期, 在进博会召开前顺利呈现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

(5)技术成熟:技术经过多年研发、更新、实践、运用,成熟度高,能适用于河湖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黑臭河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护、中水提标改造等多个领域。

六、工程创新

(1)原位生态清淤,打造健康的水下基层。区别于传统人工清淤,生态清淤无须抽 干河流,而是利用原生态方法对河底淤泥原位修复。此方法一方面操作简单,无须人工或机械操作,生态构建完成后逐年减少淤泥厚度,缩减工程运行成本;另一方面,方法安全环保,无二次污染。

(2)契合海绵理念,发挥水域纳污产清能力。基于“食藻虫引导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打造生态海绵型水体,实现河道蓄水、净水、调水的多功能调配,稳定提升城市水环境纳污产清能力;并通过水体自净能力,达到消化雨水的目的,实现雨水到清水的转变,扩大城市可利用水资源的阈值。

(3)清水循环构建,以河道带动区域水环境提升。依托水循环体系构建,河道流动性明显提升,清水循环调度通畅,水系沟通能力增强,以线带面,推动区域水环境健康发展。

七、效益分析

      经生态修复后的水体水资源可运用到多个领域,形成水产业链的全线延伸,打造水生态、水环境、水经济、水循环、水文化的多方位立体模式,以水养水。

1.环境效益依托于水生态自净能力的恢复,水生态系统“纳污产清”的生态功能充分发挥,实现反哺周边水域的附加价值,缓解水资源压力。同时,健康的水生态系统能创造“水清气净” 的宜居环境。

2.经济效益项目实施以生态优先,理为主、治为辅,解决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水质改善及长效保持;后期还可延伸以清水为主题的水文化项目,创造经济效益,挖掘水环境经济溢出价值。

3.社会效益

      进博会区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增强了当地生态环境功能,为城市品质和人民福祉生活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环境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有效提升了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不仅如此,进博会区域水环境治理还实现了水环境治理产业由“输血型”向“造血型” 的转变,有助于我国河湖治理运营模式的革新以及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进博会是我国集中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良好的生态环境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国内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