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标准工作组成立,加快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标准体系建设

发布日期:2021-03-31 09:11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记者崔煜晨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为代表的负碳技术受到关注,业界认为其具有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今年2月初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试验示范。“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继续发展碳捕获、利用和储存(CCUS)技术,从一次能源源头控排。
      技术发展,标准先行。目前,CCUS技术国内标准尚存空白,加快标准化工作开展迫在眉睫。为加快完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标准体系建设,推动CCUS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起并成立CCUS标准工作组,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各大高校等单位的17名负责人和前沿专家学者组成。
      工作组成立后,将如何开展标准建立工作?建立怎样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的完善能否推动CCUS技术水平提升?
工作组将开展哪些工作?
      作为可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减排技术,CCUS是保障我国碳排放高质量达峰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在CCUS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商业化探索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示范先行的工作格局,呈现了技术路径多样,项目种类齐全,部署发展有序的良好局面。我国已建成十余项十万吨级以上CO2捕集和万吨级CO2利用示范项目、CO2驱油与封存工业试验项目。
我国各大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正在开展CCUS相关政策、技术和标准制定前期研究。生态环境部也曾于2016年印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以规范和指导CCUS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此外,还有《SY/T 6565-2018石油天然气开发注二氧化碳安全规程》《SY/T 7440-2019 CO2驱油田注入及采出系统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
      但这一领域国家行业标准仍较少,没有形成系统标准体系。业界普遍认为,CCUS技术路线的发展、示范项目的推进、政策的实施等急需标准化工作的系统性支持。
      对此,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执行委员会委员、CCUS标准工作组组长、中国石油集团质量安全环保部副总经理周爱国表示,工作组将以支撑CCUS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坚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原则,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产业配套和与国际接轨为指导思想尽快开展工作,服务于国家低碳发展战略。
      目前,工作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已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会上,工作组秘书处介绍了工作组下一步工作计划,将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标准化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快基础、关键技术和管理类标准的研究制订,使标准成为鼓励政策落地实施的有效支撑。同时,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更好参与国际标准,积极完善CCUS标准体系。
      据秘书处所在机构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组的成立将更好地推动CCUS相关国际、国家标准制定,构建完善标准体系,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前工作组为开放式,未来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工作的深入进行,吸纳更多成员。
我国将建立怎样的标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相关标准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发展的趋势和研究水平,我们可以在参考国际标准和我国标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加强与ISO和对口单位的联系沟通,开展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工作。”中国石油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薛华认为。
      那么,CCUS国际标准是什么?我国能否充分借鉴本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经验?答案是肯定的。
      周爱国介绍,目前国际通用的CCUS标准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ISO系列标准较为完善,应用也较为广泛。
      2011年, ISO就成立CO2捕集、运输与地质封存(CCS)技术委员会(ISO/TC265),ISO/TC265目前下设4个工作组,涉及碳捕集、封存、交叉问题和二氧化碳驱油领域。其工作范围是在CCS领域内开展设计、建设、运行、环境规划和管理、风险管理、量化、监测和验证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ISO/TC 265已发布10项国际标准,正在制订3项国际标准,涵盖了捕集(燃烧后捕集、运行绩效)、运输(管道)、地质封存、交叉问题(术语)、CO2驱油技术和管理等方面。
      其中,我国不仅牵头制定了《二氧化碳捕集、运输与地质封存-量化和验证》(ISO/TR 27915:2017)和《CCS项目的生命周期风险管理》(ISO/TR27918:2018),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还是ISO/TC265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
      二是OGCI组织制定了用于评估CO2有效封存潜力的方法学,这一方法已被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所采纳。
      三是其他国际组织如挪威船级社基于整个CCUS价值链,通过联合行业项目,制定的关于CO2捕集、管道建设和地质封存的系列推荐做法和服务规范。
      周爱国指出,尽管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但我国开展行业标准化工作仍有难点,如CCUS技术涉及的技术链条长、领域广,不同行业的相关技术发展速度不一且具备明显的行业特点和特色。对此,他认为,应该鼓励各行业率先开展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的研究工作。最终我国的CCUS标准体系应该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构成,形成与各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并且这一标准体系能够主导产业构建,获得国际认同。“虽然建立难度很大,但按照目前开展的速度,时间应该不会很长,两年后可以初步建立。”周爱国说。
标准完善能否推动技术进步?
     “标准应该支撑产业链发展。”周爱国一再强调,将CCUS技术研发和标准结合在一起,以项目实践为主导完善标准,具备科学性、适用性。
      近年来,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CCUS技术和示范项目发展较快,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国际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周爱国表示,“CCUS标准体系建设应重点关注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谋划本领域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技术进步,加快产业化发展。”
      目前CCUS技术成本居高不下是难题。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2017年曾总结不同行业CCUS技术成本情况,得出的结果是天然气处理过程的CCUS技术成本最低,为20美元/吨CO2-27美元/吨CO2;水泥行业成本最高,为104美元/吨CO2-194美元/吨CO2。
      薛华认为,CCUS技术成本将随着越来越多项目的开展、技术突破而迅速下降。目前产业化利用较为成熟、经济性较强的技术为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CCS-EOR)技术,可在实现CO2有效封存的同时,有效补偿CCUS成本,将是近期发展的重点方向。
      “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形成后,能为CCUS技术的规范和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将成为推进CCUS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之一。”周爱国表示。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