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ESG投资中如何完善生物多样性准入机制+ 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中环报见习记者周亚楠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下,由华泰证券、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中华环保基金会等联合主办的“一个长江”可持续发展论坛近日在北京举办。来自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海证券交易所、北京大学、中科院、环保组织与实体经济及金融业的代表参加论坛,共同探讨ESG【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和企业治理(Governance)】投资中的生态环境准入体系。
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的当下,ESG作为一个围绕着环境、社会和治理三大方面的可持续投资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目前ESG投资中,对于E(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根据商道融绿的ESG数据库显示,过去一年,中证800上市公司中,只有55家披露了生物多样性的相关内容。由于缺乏信息披露和评估体系,无法实现事先预警,近年来诸多破坏生态环境、对濒危物种栖息地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投资项目,在环保部门和公众的监管之下被迫中止。
“金融行业的参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但如何在ESG投资中充分体现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目前缺乏足够的讨论。”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二级巡视员刘宁在会上表示,“国内ESG投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是信息缺乏,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希望上市公司、科研机构有更多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信息披露尝试,能够在投资领域逐步完善生物多样性的准入标准,对影响生物多样性的潜在项目进行充分论证。例如在重要区域,生物多样性不仅被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而且在程序中也应该具有非常关键的地位。”
华泰证券研究所联席负责人张光耀表示,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有别于发达国家的地方,需要有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去认识和评价企业,解决ESG投资决策的现实障碍。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助理、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可持续工作组副主席李莹莹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金融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ESG投资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今年二季度末,中国成为欧洲和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被动型可持续发展基金市场。
李莹莹称,交易所是连接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桥梁,在ESG生态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交所近年来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贯彻和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上交所自身也在践行ESG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披露标准制定。未来将持续做好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为实现中国2060碳中和目标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