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在蓉成功举行+ 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刘国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是保障“十四五”顺利起航的奠基之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重点工作部署,探讨“十四五”环保科技创新前沿方向、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路径和环境学科发展与人才队伍建设,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与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承办的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于10月17日在四川成都召开。
本届论坛以“‘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行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旨在促进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服务环境质量改善,助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李春红、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巡视员朱广庆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任南琪以及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的专家和代表共280多人出席了论坛。
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在致辞时表示,本届论坛要研讨“十四五”生态环境形势及关键问题,探讨综合技术、现状与发展、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等内容,为长江大保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赋能。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彭勇在致辞时表示,四川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四川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自2016年大气质量监测新标准执行以来,连续4年稳步增加,水环境质量创“十三五”以来最高水平。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贺克斌在致辞中表示,论坛将会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等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全国环境科学的创新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一级巡视员朱广庆在致辞中表示,生态环境人才培养在“十三五”期间取得显著进展。为了解决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中复合型人才不足等问题,未来一定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政府有明确创新导向、企业有内在创新动力、科研人员有强烈创新激情、社会有创新特点的研发格局。
培养、激励青年人才不遗余力
为推动高校加强学生工程实践、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自2017年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开展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征集活动。同时,为激励高层次人才创造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促进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与创新,今年1月,在学会副理事长邹首民和任南琪院士的推动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启动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征集活动。
经过系列程序,最终44份本科生优秀作品和11份优秀博士论文胜出。本届论坛为获奖者代表颁发了证书。为鼓励在活动中精心组织的高校和机构,论坛组委会特别设置了优秀组织奖,为获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颁发了优秀组织奖证书。
李春红在颁奖时表示,希望优秀青年高端人才能够茁壮成长、多出科研成果,希望全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本科生有更多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和设计,也希望全国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把最好的环保创新科技成果通过学会的平台进行转化。
主旨报告精彩纷呈
论坛的主体内容为8个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和学者们以“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为中心,从科技创新、产研融合、成果转化到“生态环境工作思路”和“环境与气候的协同治理”,对当下人才培养理念、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等作了具有启发性的探讨和建议,将与会者带入一场精彩的学术和思想盛宴。
生态环境部科财司处长陈胜作了题为《“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思路》的报告。他表示,我国“十三五”期间在科技上的投入明显增多,科技产出非常丰富,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突破;但“十三五”在生态环境方面还出现了一些生态空间的挤压、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他概括了环境科技研发的思路,一是重点加强基础研究,二是重点加强“卡脖子”技术的研发,三是强化弱项。
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处长朱星华以《新时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趋势与工作考虑》为题,介绍了科技部在“十三五”期间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上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仅2019年的技术交易合同额就达到了2.23万亿元。他认为,在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为此需要共同付出努力,政府创建好的环境和平台,科研工作者安心做事,大家尝试新的机制。
贺克斌院士作了题为《蓝天与低碳协同发展展望》的报告。他从蓝天保卫战的进程、背景开始,介绍了改革开放40年来大气治理的四大阶段及各阶段具有标志性的环境目标,用三句话概括了我国应对典型大气混合污染的成效和目标:基本完成了酸雨污染的治理;正在艰苦地持续深入治理PM2.5;要尽快遏制臭氧污染上升的趋势。他认为,要在未来环境治理上实现PM2.5和臭氧的协同,空气质量和健康效应的协同,以及环境和气候之间的协同。
任南琪院士以《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及我们的任务》为题,形象地描述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版本,认为大家必须达成共识:海绵城市是一个理念,不是一个工程。当前,相关人才缺乏非常严重,生态环境行业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需求非常大,急需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具体落实到环境科学工程三个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上,三个专业怎么协调、每个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席北斗作了题为《协同创新、服务决策 全力支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他认为各种不确定性对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出了更高挑战。他以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成立长江中心为例,介绍了中国环科院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攻关中心搭建平台、申请协同创新项目、吸引各地方资金和加大激励约束机制上的投入,这些对于培养实战型人才非常重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吴季友作了题为《“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思路》的报告。他概括了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即绘制“十四五”全国生态环境发展蓝图、实现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的现代化等。环境监测“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领域,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围绕监测现代化持续加强能力建设,最终完成三大工程和8个专项。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江霞作了题为《碳中和技术创新: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她介绍了碳中和技术的研究背景,称四川大学的碳中和技术创新思路依靠巨大的废弃生物质产量,将生物质的碳氢氧体系直接转变为汽柴油等碳氢体系,实现了碳的零排放。她期待通过对碳中和路径的认知来推动农业工业化转型和工业碳中和变革。
中国水环境集团研发二部副总经理干里里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产研融合 助力水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报告。报告认为,跳出西方模式实现水处理与水环境技术的弯道超车迫在眉睫。为此,水环境集团正紧跟节能型水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逐步实践着碳排放平衡、能量自给的水处理新技术,在以洱海为代表的高原湖泊水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论坛务实又接地气
本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还设立了三个分论坛。分别以“面向美丽中国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碳中和技术现状与发展研讨”为题,邀请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华东师范大学、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等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就“十四五”形势、长三角生态协同保护和四川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规划等话题展开交流。
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自2012年举办以来,近200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论坛已成为国内生态环境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未来还将面向国内生态环境保护态势与需求、环境学科发展引领和跨界融合、青年创新人才培育、学科资源共享和科研协作、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热烈又富有建设性的交流讨论中,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圆满结束。第十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将于2021年5月在江城武汉召开,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和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