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碳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 查看更多
农作物秸秆碳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0-05-18 14:20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指出,到2030年,全面构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环、智能、集成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
支撑引领农业绿色发展,迫切需要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一批绿色发展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为此,《导则》将高效复合肥料、生物炭基肥料、新型微生物肥料等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列入集成示范,旨在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为主向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加快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围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破解当前农业资源趋紧、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等重大瓶颈问题,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统一、永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迫切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改革科技组织方式,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

以“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成套产业化技术”为核心,生产的生物炭基肥料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秸秆炭化还田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是通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限氧热裂化,生产出生物质炭基材料、木醋液和秸秆气。生物质炭孔道发达,具有极好的保水保墒、提高氮磷钾的利用率、改良土壤和钝化重金属的作用,用于生产土壤改良剂、生物炭肥、水体净化剂;木醋液用于生产液体肥、叶面肥和杀菌驱虫剂;秸秆气用于生产蒸汽和发电。农作物秸秆通过上述方式综合循环利用,避免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带来的土壤碳氮比失衡、病虫害加重、整地质量差、耕作耗能增等弊端,真正做到了秸秆利用的“原汤化原食”。
秸秆炭化还田技术被农业部选入“秸秆农用十大模式”进行重点推介,也在本次《导则》中成为发展“环保高效肥料农药与生物制剂”集成示范项目之一。
集成开发的秸秆炭化技术,与传统炭化工艺相比主产物生物质炭收率显著提高30%-70%;首次开发了万吨级中温慢速热解炭化设备和炭化产物分离成套设备;与传统炭化过程间歇操作相比,可连续长周期运行,大大提高了秸秆还田利用率。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在实践中展示出多项技术优势,不仅是高效缓释肥料的先进技术代表,更是对农业产业在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改良、农产品提质增收方面提供了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其核心生物质炭的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2.解决土壤酸化问题(生物质炭pH8-10)
3. 解决肥料中微量元素不足问题,有利于作物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增加土壤肥效
4.对肥料和农药有很好的缓释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5. 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升地力
6. 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7. 吸附土壤重金属,有效降低作物中重金属含量
8. 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生长,提早出苗和成熟
9. 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修复
10.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分享到:
最新资讯
+ 查看更多
热门内容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