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仍是我们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发布日期:2020-04-22 15:56

又到“世界读书日”,相比以往,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或许要冷清不少。近些年,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各类读书推广活动方兴未艾,“世界读书日”更成为每年读者、书店和出版行业共赴的一场“图书狂欢”。

  然而今年,由于疫情影响,线下活动目前都已无法开展;而对于有逛书店习惯的读者而言,想要奢求像以往那样“漫步书林”,恐怕还需要再等上些时日。

  读者在“节日”中感受煎熬,而对以书为业的书店和出版业,这场疫情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眼下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读书在这个时代的价值,发现关于读书的更多可能。武汉方舱医院“读书哥”的一张照片,引得《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样一本大部头理论书籍一度占据了热搜;而在“不宜出门”之时,阅读也并非是孤独的:各类围绕读书的活动在线上展开,让读者反倒有更多机会与“大咖”或是友人沟通交流,当图书以更丰富的形式,在更多平台得以推广,也便有了“打破次元壁”的机会,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当中。

  英国作家毛姆曾把阅读比作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读书的意义,自然不是消极避世,在这样一个春光融融、鸟鸣阵阵,我们却要尽可能“宅”在家中的特殊时期,读书仍是我们的避难所,让我们可以守望光明与希望。

  ◎疫情之下:线上破冰步履维艰

  当前,全国上下处在复工复产阶段,各行各业正在逐步、有序恢复。但对于书店这样的需要在集中密闭场所中经营的事业而言,复工之路并不容易。

  “最多3个人,最少的时候一个人都没有。”北京参差书店的店主八月在谈到复工后的经营状况时说。参差书店位于五道口,比邻诸多高校,店面虽不大,但从选书到定期举办的主题活动,都颇具人文情怀,是周边很多爱书之人的理想去处。然而在疫情影响下,书店自春节起停业两个月,即便是复工之后,书店仍门可罗雀,只能依靠线上销售勉力维持。“每天都在处理订单问题,感觉自己都快变成微商了。”八月无奈地说。

  小微独立书店举步维艰,大型书店的日子也不好过。国内知名的书店品牌“单向空间”,在疫情期间屡出奇招,先是以一封求救信“刷屏”,而后又搞起了书店直播,并将在“世界读书日”当天把此前每年在书店举行的“阅读马拉松”搬到线上。其他大型书店同样跟进,抢夺线上资源,看似好不热闹,但整体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从销售个案来看,尽管单向空间的创始人许知远坐拥“头部资源”,找来淘宝“带货一姐”薇娅一起直播销售“保卫书店”盲盒,一举交出6分钟3000件的成绩单,但与14.5万的最高观看人数相比,销售转化率差强人意。至于在“文艺青年”中人气颇高的《单读》杂志主编吴琦,亲自出镜直播,为译作《下一次将是烈火》“带货”,两小时仅售出50件,可谓“业绩”惨淡。

  从总体上看,出版业大数据平台中金易云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图书市场数据报告》显示,全国一季度图书市场总量缩水近三成,足以证明 “线上破冰” 虽然看似红火,但对于整个书业的寒冬而言,仅仅只是杯水车薪。

  ◎探索可能:以书为媒交流分享

  尽管收效甚微,但探索图书线上宣发、销售,实现与读者的近距离交流,借技术“东风”让阅读更加深入人心,仍是这段特殊时期乃至日后书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起简单粗暴的“占用头部资源”“刷屏求曝光”,疫情期间,一些以读者为中心打造的线上读书活动,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新京报·书评周刊》开启“文化客厅”,联合出版机构,依托聚合全国数十家书店的“书店联盟”,以微信群语音直播的方式,邀请各路嘉宾分享新书内外的故事,单次活动可覆盖读者数千人;不少出版机构开始入驻视频平台,如“理想国”于3月31日在B站举办了第一次线上沙龙,邀请知名文史类公众号“青年维也纳”的主理人高林,以在线视频直播的形式深度分享新书《第三帝国的到来》《当权的第三帝国》。截至目前,这期直播录屏累计播放量超1.1万次,对于“第三帝国”这样一个在B站略显沉重枯燥的历史文化主题来说,这样的成绩已是相当不易。

  实际上,由于疫情期间大都“宅”在家中,人们对于线上交流的兴趣大大增加;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悠长假期”,比起单纯消磨时光的娱乐活动,人们也希望在思想层面上可以有所提升。这样一来,以图书为媒介的各类分享活动,自然也成为了人们寻求自我精进的一种选择。

  更何况,很多读者本就有阅读习惯,并且希望可以在阅读之余与同好有所交流,只是以往闲暇时间有限,或因线下地域阻隔而无法成行。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他们反倒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线上活动中,从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而当图书在B站这样的大众平台得到更多专业的、精细的展示,也必将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其中,发现读书的乐趣。

  阅读不应“孤读”,以书为媒,各类以读者为本的线上活动,彼此交错、融合,将为阅读带来无限可能。

  ◎守望微光:不负春光与希望

  网络时代,以读者为本,意味着与阅读相关的事业,终究要围绕书来展开。而在书业当中,无论身份为何,每个参与者其实都是读者,因为有关书的希望,只有在打开书的那一刻,才会呈现。

  正如开篇提到,病人在方舱医院的病床上阅读《政治秩序的起源》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背后固然有将在大庭广众之下读书这一行为“奇观化”的心态使然,但更多网友其实是为这位读者纵然身染疾病、仍能沉浸于字里行间的那份坦然而震撼。实际上,一场疫情,考验的并不只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灵魂。如何适应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静待一切归于正常,是我们每个人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必修课,而阅读,正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途径。

  另一方面,生活在这样一个越发高效、快捷的网络时代,读书已然不是人们获取信息与新知的首选。但新媒体对时效性、点击率的片面追求,却往往使信息流于碎片,令接收者感到焦虑。在疫情期间,这种信息焦虑更会让人无所适从。感染数字的飙升令人透不过气,各路观点的碰撞更是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而与眼前不断变幻、纷繁复杂的“信息之海”相比,厚重的书籍则像是一块块“它山之石”,纵然坚硬遥远,却切实可感,足以攻得美玉。

  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石玉”之中:只需耐下性子,慢慢发掘。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你若是关注瘟疫的传播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妨阅读世界史泰斗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想要了解疾病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的重要作品《疾病的隐喻》可能会给你答案;至于医护现场的悲戚与希望,执业20年的英国护士克里斯蒂·沃森的回忆录《护士的故事》将会让你理解“护理”的真谛……

  “危中有机”已是老生常谈,但眼下这场疫情,其实更像是为我们的飞速发展划下的“休止符”。我们不妨以此为契机,思索接下来的乐章如何谱写——无论如何,书业之事,仍要以书为本。大数据引航大时代,但发展与转型绝不是盲目的竞逐,而是精细的打磨与探索。书店的灯光等待着它的读者,而读者的守望,终将使书中的微光,汇聚成灿烂与永恒。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