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治提升工业园区环境治理能力+ 查看更多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时应征 王冠楠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协同共治的理念贯穿全篇。笔者认为,工业园区经济密度高、产城融合程度高、企业社区相互紧邻,环境治理压力大,迫切需要加快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努力搭建多元共治平台,推动环境治理主体多元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创新,形成具有工业园区特色的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共享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传统的环境矛盾处理化解方式主要是群众举报、政府调查、企业整改,不仅生态环境部门工作量大,处置效率有时也难以让群众普遍满意。建立“政、企、民”交流合作机制,搭建企业和居民直接沟通的桥梁,是一条有效的改善途径。比如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汀兰家园小区,由于特殊区位,周边企业环绕,时常有异味扰民的投诉。当地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门人员、社区人员、企业代表和居民代表组成的环境理事会,建立了信息公开、企业走访、共建互助等机制,利用微信群沟通、面对面交流等多种互动方式,提升沟通效率,环境投诉显著减少。环境理事会让生态环境部门、企业、公众三方之间的关系从“V字型”转变为了“等边三角形”,形成了社会多元角色平等参与、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治理体系,增进了互信,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工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数量多,自身环境管理和治理能力较为有限,引导企业互助协作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在严格监管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互助协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专业的服务,尤其要善于利用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实现优秀环境管理经验“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实施了环境管理合作伙伴计划,由政府部门、来自优秀企业的行业专家、被辅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多方合作,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伙伴计划通过建立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对接3家企业,采取上门辅导的方式,对企业环境管理水平进行全面体检,提出针对性的提升方案,并帮助实施整改。企业不仅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绩效得到显著提升,环保主体责任意识也不断增强。
此外,在规划设计比较先进、工业企业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时,可以探索污水、垃圾、危废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将涉及供水、污水处理及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污泥处置等多领域的环境基础设施,统一托管给中新公用旗下的8个项目单位实施,建成了集成污水处理、污泥处置、热电联产、餐厨垃圾处理等多要素协同处理的循环产业园。各项目单位按市场化运作,吸引扩大社会资本投入,提升了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