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存证技术将重塑环保行业标准————共同签署区块链技术标准公约+ 查看更多
2019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二界信息主管年会上,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江苏极限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9单位,共同发起并签署《区块链技术标准公约》。
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翟滨与9个发起单位共同签署公约, 副院长高春霞代表本公约发起人,针对“区块链存证技术将重塑环保行业标准”发表主题演讲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环保领域中去,建立环保行业区块链技术标准,为环保行业科学发展赋能 ,始终是研究院的努力的方向。
环保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因为,自然与人类资源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无论对方作出正确或错误行为,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并具有量化特性,这种量化特性要求我们需要重视环保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规范性。经过深入研究环保行业的量化特性和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发现二者可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环保处处产生核心数据,从环境监测、环保执法,到水处理、垃圾处理、废气处理、工程建设,再到废弃物分类回收、绿色金融等,在任何一项环保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多个、简单或复杂的数据。因此区域链技术可以在环保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将环保领域的生产、制造、运输、污染、排放、回收、治理、执法等个个环节都连接起,监控每一个环节中可能发生对环境不利的因素或是数据,可以保证任何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记录并且不被篡改,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再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有效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环保领域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治理环境的目的。
实例一:目前整个水务领域的重点已经向运营与监管方向发展,但该领域还处在探索期,存在挑战,对于从业人员最难受的便是数据孤岛的问题,水利、市政、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这几个领域涉及到多个专业与管理部门,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数据存储习惯与方式,缺乏信息采集与传输的整体收集与规划。要想真正实现以生态为导向的水环境管理,一定要去中心化。区块链去中心化、分布式存储这一技术特点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不仅仅解决数据存储的问题,更实现了数据的透明化。
实例二:国家环境保护污染源监控工程技术中心使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大气110”平台,融合应用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专注于大气监测、生态大数据分析等公共服务,实现通过定位系统实时展示当地的空气状况、污染地图、污染排名、污染对比等信息。“大气110”平台具有多元化的数据源、丰富的数据产品,可以满足环保部门、科研院所、普通大众、企业、社会组织等的环保数据需求!
如果这些数据使用区块链技术,传统的权威控制和情感信任将成为历史,被一种全新的网络结构进行认证、确权、交易和追溯,公开和透明,无法伪造篡改技术的替代,环保数据造假的问题或将彻底根除。
刚刚结束的政治局经济会议就多次提到环保防治与科学治理,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研究院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利用区块链的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环保领域内的治理能力,为环保行业的监管提供新的技术工具,为环保产业提供新动能。但是,也不能利用区块链技术盲目干事,也不要各自为政,应当针对环保行业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合的环保区块链技术标准,这就是中国环保研究院参与区块链技术标准公约发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