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金汇沙龙聚焦PPP 业界人士呼吁加强信息公开等手段提升环境绩效

发布日期:2019-10-31 16:50

2017年06月12日作者:刘潇艺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潇艺 报道 由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主办,大猫网络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期绿金汇沙龙69日在北京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以信息公开推动PPP项目绩效提升”。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一致认为,环保类PPP项目的全流程信息公开有其必要性,有利于对环境绩效的提升,但还需完善相应机制、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等。 

  近年来,PPP模式得到大力推广,各地广泛开展实践。截至去年10月,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已收录310685个已实施或待开发的PPP项目,总投资预计12.7万亿元。其中,环保类PPP项目达2042个,投资额为1.44万亿元,分别占入库PPP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8.1%10.7%。今年年初,财政部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信息公开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信息公开的方式。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主任逯元堂指出,现在PPP项目招标、中标等信息的公开已经较为完善。在目前的PPP项目中,环保类PPP项目占比很高,2017年有望进入集中落地期。生态环保类PPP项目主要涉及的领域为污水处理、供水工程、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水库改造等。 

  “但环保类PPP有其自身特点,其项目的公益性、较强的技术性、行业的复杂性和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环保类PPP项目更强调环境绩效,注重持续效果,因此更需要全流程的信息公开。” 

  他表示,对于社会资本方来说,强化后期绩效考核也是倒逼前期准入门槛的提高,对优质的企业是一种保护,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但现阶段的环保类PPP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逯元堂指出,一是有的项目的实施以融资为出发点,忽视后期实施效果;二是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绩效考核要求的明确,政府和项目企业之间容易发生扯皮,使项目推进存在风险;三是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对价格的考量占据比重较大,技术和绩效考核比重过低,制约了项目的实施绩效。 

  “信息公开可以有效的提升对于绩效的关注度,但同时应该意识到,信息公开不是万能的手段。”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副总裁尉立浩也认为,信息公开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他指出:“与民生高度相关的环保行业如果能做到完全透明的信息公开,让公众充分监督,固然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公开中会涉及部分商业机密不能完全公开,公众也应当理解。”逯元堂说,“根本还需要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充分考量绩效考核标准。”  

  桑德国际有限公司副总裁董智明指出,环保类PPP项目与公众息息相关,长期来看信息公开势在必行。“尤其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来说,应该有内在的冲动主动进行信息公开。”对于政府来说,发挥其监督监管作用,也需要实实在在的数据。“可以说,企业、政府与公众对于公开信息和数据的需求是一致的。”他指出。 

而信息一旦公开,就代表了一定的责任。董智明指出,“对于责权清晰的数据,应当坚决的公开;但对于复杂的项目前端信息,可能涉及政府、其他工业企业、居民等多方面,这样的信息若公开不好,会给企业和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过度承担责任的后果。”  

  根据《办法》的相关规定,PPP项目信息公开的方式包括即时公开和适时公开两种方式,同时根据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规定了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各个阶段信息公开的内容。 

  企业代表认为,对于PPP项目的公开,不仅仅是对项目本身信息的公开,也应把政府承担的责任信息进行公开,明确边界条件。“一定程度上来说,现在的项目信息公开对社会资本不太公平。现在对项目企业信息公开有一定强制要求,同时政府也在制约考核社会资本,对社会资本的监管力度已经很大;但在实施过程中,对于政府该履行什么责任,怎样通过中期评估和后期信息公开让公众进行监督,还有待探讨和完善。” 

  董智明指出,未来信息公开应该在大数据方面做文章,不完全由某个项目单位来做,可以从数据的同步性和相关性方面寻找一定的规律,找到信息公开的平衡机制和规则,实现社会可承受、企业可接受、群众满意、政府认可的信息公开。 

  此外,尉立浩和董智明不约而同的强调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素质,同时加强其对公开信息的理解,“群众对科学数据的理解需要长时间的宣传教育。” 

分享到:
最新资讯
热门内容